“楊匏安為官清廉,一絲不茍,稱得上是模范?!边@是周恩來同志對楊匏安的評價。
楊匏安,1921年入黨,是黨的早期黨員之一,華南地區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,我黨紀檢監察戰線的革命先驅,在黨的五大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,并任副主席。楊匏安以短暫的生命歷程,實現了他參加革命時立下的“公忠不可忘”的人生誓言。
“我們最服膺馬克思主義!”這是1922年楊匏安在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《青年周刊》發表的創刊宣言。五四時期,楊匏安最早在廣東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。從1919年6月開始,他在《廣東中華新報》副刊《通俗大學?!窓谀?,以“世界學說”為總標題,發表了40多篇文章。在最為著名的《馬克思主義(一稱科學的社會主義)》一文中,他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、階級斗爭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,稱贊馬克思主義達到當今社會進步思想的最高峰。對馬克思主義的執著追求,奠定了他革命生涯的堅實基礎,開啟了他為信仰的革命事業而不懈奮斗的歷程。
“我加入中國共產黨,目的是要干革命的,是要讓中國人都獲得解放,過上好日子,不是為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?!边@是楊匏安對母親講的一席話。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,鑄就了楊匏安如高山般巍峨的人格,展現了共產黨人無私的大愛情懷、清廉的政治品格。國共合作期間,楊匏安受中共中央委派參加了國民黨的改組,任國民黨組織部秘書和代部長等要職,每月有300大洋薪俸,足以買田、買地,過上富足的生活。但楊匏安除留下極少的一部分作為家用外,其余的悉數上交給黨組織。事實上,由于他家人口多,生活異常艱難,7個孩子中有兩個因病無錢醫治而夭折,他自己還患有肺病。為補貼家用,他除了在晚間加緊寫作和翻譯外,還要幫家人推磨做米粑,讓母親和小孩上街叫賣。
楊匏安被捕時,敵人把他家里里外外搜了個遍,只搜到一網籃共產主義書籍、一副眼鏡和7元錢。由此,聯想到方志敏被捕時,國民黨兵以為抓到共產黨的大官可以發一筆橫財,結果卻一無所獲,不禁讓人感慨萬千。古人曰:“富貴于我如浮云”。安于清貧、不慕榮華,正是共產黨人的本色和氣節。在共產黨人眼里,所謂的榮華富貴,只不過是過眼云煙。崇高的理想,做人的操守,黨和人民的事業,才是永恒的。
“再苦再累,我們也要革命到底!”當有人說“我們做這些事(指參加革命),又窮又危險,小孩子沒有書讀,上街也提心吊膽”,楊匏安對此作出了這樣的鏗鏘回應。當他不幸被捕身陷囹圄、面臨生死考驗之時,更是表現出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浩然正氣。楊匏安是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,敵人知道他的地位高、價值大,天天派國民黨要員來勸降,還許下高官厚祿。楊匏安的回答總是斬釘截鐵:“死可以,變節不行!”他還從獄中傳出紙條叮囑家人,“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”。因為縫紉機是家中唯一的謀生工具,暗示家人不要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,靠自己的勞動謀生。
1931年8月,楊匏安被害于上海龍華,年僅35歲。他犧牲前寫下正氣凜然的絕筆詩《示難友》:“慷慨登車去,相期一節全。殘生無可戀,大敵正當前。知止窮張儉,遲行笑褚淵。從茲分手別,對視莫潸然!”
常向英烈借薪火。這薪火,是信仰之火,是初心之火,是忠誠之火。楊匏安與千千萬萬革命先烈一樣,雖死猶榮、光照千秋。他們的名字將被我們永遠銘記,他們的精神和品格將激勵我們踔厲奮發、昂揚前行。